本所簡介

設立宗旨

中國地政研究所(The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d Economics)創立於民國29年(1940年),致力於土地問題之研究及土地政策之設計,歷年來提出之方案對政府決策具有重大影響。前所長蕭錚博士以立法委員身分,向立法院提出全面農地改革方案,成為政府撥遷台灣後,推動一連串土地改革政策之重要參考依據。台灣自實施公有耕地放租、三七五減租、公有耕地放領,以至耕者有其田政策,成績斐然,本所復進一步提出扶植自耕農地方案、農地重劃方案、農業機械化方案、台灣資源調查研究方案、全面平均地權方案等,亦均為政府採擇,作為重要之施政,對於台灣農工經濟之發展,社會正義之維護,具有重要之貢獻。

籌備背景與過程

-重慶設立-
民國21年,本所創辦人蕭錚博士建議邀集專家籌畫推行土地政策,乃有「土地問題討論會議」之召開。參加者有當代土地經濟學者專家11人,7月23日集會於南京金陵大學,經研擬「推行土地政策原則十項」,並逐項擬定具體措施。民國22年,眾人咸認中國土地問題仍需繼續進行研究,土地改革尤待促進施行,乃發起「中國地政學會」,1月8日在南京成立,推蕭錚博士為理事長。該會經常研究土地問題,發行「土地月刊」,發表論文,譯介新著,並向政府提陳重大地政法案,建樹至多。民國29年,中央政治學校決定停辦地政學院後,蕭錚博士鑑於地政研究機構之重要,乃於中國地政學會第5次年會,發起另行籌設「中國地政研究所」,以成其餘緒。擇定重慶市南溫泉文欽路14號為所址,呈奉教育部備案,12月1日正式成立。民國30學年度起,開始招考研究生,為我國具有時代使命獨立研究之創始。民國32年,第1屆研究生畢業。
-還都與遷台-
民國34年8月,對日抗戰勝利,蕭錚博士自重慶返回南京,創建「建國法商學院」,設政治、法律、經濟、工商管理、會計銀行、合作及地政等7系,而將中國地政研究所納入該學院系統。民國36年,建國法商學院呈准招生,37年續招第2期學生。民國38年,大陸軍事全面逆轉,中央政府撥遷台灣。當時政府教育政策不准增設大學,原在大陸之大學,亦不准在台復校,因而建國法商學院遷台之議遭否准,惟准本所在台招生開課。本所乃恢復獨立建制,所址暫設於台北市信義路三段,原土地銀行招待所。民國41年,在台第1次招考第3屆研究生,並分設各研究組繼續研究工作。並籌款於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一號興建土地改革紀念館(敦化樓)。當時,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及台灣省行政專修班分別設有土地行政科。兩班校於民國44年合併為台灣省立法商學院,設地政學系,之後改制為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仍設地政學系。民國53年,本所曾與台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合作招收賦與碩士學位之研究生。民國43年,國立政治大學復校,民國52年地政學系恢復招生;又四年,增設地政研究所。本所乃與台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終止合作,改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辦理地政研究所,招收賦與碩士、博士學位之研究生,以迄民國84年政治大學研究所制度改為系所合一之學制;但本所與政治大學所訂合作辦法仍未終止或廢止。 民國56年,遷入現址。民國58年,報奉教育部准予備案。民國59年,獲有台北地方法院法人證書。

未來展望

目前本所並未招收研究生,但專注於土地問題之研究,除每年發行地政叢書,土地經濟年刊、土地問題研究季刊外,尚每月固定舉辦一次地政論壇,並與國內外土地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另外舉辦地政相關人員之培訓及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等,以孕育地政界未來菁英,並盡量充實土地改革相關之文獻資料,使本所成為專研土地問題之殿堂,同時更秉持專業、創新、熱忱的理念推動台灣的地政革新,以期為台灣土地的永續發展有所貢獻。

位置及交通

1.捷運:
 捷運南京復興站5號出口,步行至土地改革紀念館約13分鐘
 捷運台北小巨蛋站2號出口,步行至土地改革紀念館約8分鐘
 捷運忠孝敦化站7號出口,步行至土地改革紀念館約12分鐘
2.公車站牌:臺安醫院、臺視、市立體育場、八德敦化路口、市民大道口
 公車路線:
 0東、202、203、205、257、262、262區、276、278、278區、285、292、292副、
 33、521、556、605、605副、605新台五、630、902、903、905、905副、敦化幹線
 詳細公車路線,請上「大臺北公車」網站查詢
 * 請由八德路三段8巷進入
   本所及公車位置圖